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20160203三峽老街

在台北的最後一天,要開始往南走了,第一站選在「三峽」,黃老師他們選擇「深坑老街」,因此各走各的。約10:30來到三峽,還好人沒有很多,所以找到離老街大概500公尺處的路邊停車。

以下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三峽區,原名為三角湧(羅馬拼音 Saⁿ-kak-éng)因處於大漢溪三峽河(三峽溪)、橫溪三河的匯流之口,故名三角湧。日治時期1920年,將三角湧改為日語發音相似的「三峽」(SanKyō)。台灣新北市市轄區之一,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南隅,三面環山,僅西北一隅面向大漢溪河谷平原。東與新北市新店區烏來區為界,南與桃園市復興區,西與桃園市大溪區為界,北與鶯歌區樹林區土城區為界。
三峽市區早期由於地處山麓地帶,又有溪流匯集,市況一度甚為繁榮,直到日治時代後期均有船舶運輸,碼頭地點約在目前祖師廟前的橋頭位置,其後因沙石淤積而不再有航運之利,發展漸趨停頓,人口數也長期停滯,被板橋土城等一一超越。1997年「臺北大學特定區」設立後,逐漸發展成新興社區,並移入大量人口,2009年9月底時全區人口數已突破10萬人。

我們從老街(民權街)的南邊往北邊走

三峽老街位於台灣新北市三峽區,主要在民權街一帶。老街始創於18世紀中葉,曾於1895年遭日軍焚毀,隨後由住民自行復建。大正5年(1916年)開始,在日本殖民政府的強力主導下,由住民自費將傳統街屋形貌改造為仿歐風立面,以古希臘柱式、古羅馬拱門以及巴洛克裝飾,建構當時廣為流行的歐風街道風貌,融合了洋樓風格元素、日式家紋及漢人文化圖像。目前老街風貌大致上保留日治時期原貌。2007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的全球建築金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 2007),「三峽老街改造」獲得公共部門暨特殊建築類全球傑出建築金獎亞軍,成績斐然。三峽老街被列為三級古蹟,但因缺乏維修,於民國82年解除古蹟指定,因此老街的保存岌岌可危。



老街整體特色[編輯]


三峽老街樓房廊道
  1. 全國保存最長的老街:260公尺
  2. 一條S型依地勢而建的街道:中式、西式、日式裝飾山牆
  3. 面河傍山的聚落街市:以染布業為主軸 從古代文武狀元都開染坊到民國初期亦大都以染業為主
  4. 街道中心之中間為輕便車道:古時載煤礦及樟、檜木及樟腦油和茶業等經濟作物
  5. 街頭頂街各有土地公守護:頂街土地公廟內另有供奉驅害蟲神:保儀尊王
  6. 老街範圍頭有祖師廟和中有三峽興隆宮媽祖廟和尾端有三峽教堂:中西信仰並存
  7. 台北縣政府有鑑於三角湧民權老街一帶具有其歷史文化背景及豐富的人文地景,為加強該地區的都市更新發展,期望吸引更多觀光人潮,在95年執行辦理「三角湧老街傳統建築復舊工程」。


老街建築物特色[編輯]


三峽老街意象門牌(門牌燈點亮時)

三峽老街騎樓
除看街屋格局(一樓店舖和工廠二樓倉庫和生活起居)、清水紅磚主要立面材料、台灣閩南式建築風格外,其他特色計有:
  1. 屋頂端的收頭:有圓球形 平頂形 葉紋形 獎杯形 瓶形 磚疊澀等不同形狀
  2. 女兒牆:女兒牆:屋頂加蓋的小牆高約33-100公分左右,有實心、漏空和裝匾額框等 。
  3. 山牆:樓頂凸出部份,呈三角構圖,傳統稱山尖形。一般較奢華裝飾部位。財富的象徵。
  4. 樑形:古式圓拱多為單拱或3拱最多是洽合油舖的5拱(3拱表川流不息人潮)或新式平樑水泥。
  5. 柱子:多立克式、科林斯式、磚疊澀等。
  6. 匾額:店號、姓氏、姓名、行號等各不同
  7. 裝飾紋樣:動物紋、中式紋、日式家紋、西式紋



逛到了一間毛筆店,剛好弟弟要代表班上參加書法比賽,所以趕快現學一下

老闆娘很熱心的解說及教學

最後買了一隻尖毫(400元)及練習底稿(500元)

來到三峽,最有名的當然是牛角,在老街上看到很多間「康喜軒」及「金三峽」牛角店

這是老街上的天后宮

康喜軒

金三峽

康喜軒

整條老街走完,右邊是往清水祖師廟

往郵局的方向,發現有人在「挽臉」

街尾的「福安宮」

祖師廟的門口
三峽長福巖,古稱三角湧長福巖,人稱三峽祖師廟,素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為中華民國新北市三峽區的信仰中心,主奉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高僧清水祖師三峽祖師廟艋舺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臺北地區三大祖師廟,也有人加入瑞芳祖師廟,稱為「大臺北四大祖師廟」[1]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多稱其為「烏面祖師」。臺灣民間信仰通稱其為「祖師公」;傳說曾經落鼻顯靈,故稱其為「落鼻祖師」,每年農曆正月初六也就是祖師聖誕日,三峽祖師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神豬祭典比賽,常有媒體報導,是著名的祖師廟。



內部

三峽祖師廟在歷經三次重建後,主要的建築型式為三進九開間的殿堂式廟宇,「三進」意味著其有前殿、大殿(也就是中殿)、後殿。九開間則是廟的寬幅。在廟宇基地上的特色就是寬幅大(30米),進深小(40米)。
祖師廟的建築風格和一般臺灣廟宇不甚相同,其特點如下:
  1. 全石作的壁面,在祖師廟中找不到如一般廟宇的彩繪壁畫,所有壁面皆為石材,因此壁面的裝飾也以石刻浮雕的手法呈現。
  2. 樑與枋無彩繪、無拱形,皆以浮雕呈現,並加以貼金裝飾。
  3. 前殿、中殿、後殿皆作藻井,一般廟宇僅在前殿的三川殿與大殿做藻井。
  4. 左右廂房一樓為鋼筋混凝土建造,二樓採古法用木作。因此側殿與鐘鼓樓可說是第一層現代、第二層古代的建造手法。
  5. 外型較一般廟宇來得瘦高,前殿的感覺特別明顯,簷口比一般廟宇拉高許多。中間的三川殿寬高比例為1.8[2]
由上可知,三峽祖師廟的建築特色在於其石材的雕刻,除基座的造型較為簡潔外,其他廟體的建築部份皆有繁美的石雕。最吸引人的是大殿20根步柱的石雕。除龍柱外,尚有雙龍柱、單龍柱、花鳥柱與對聯圓柱。大殿的「三層雙龍柱」、「花鳥柱」與「百鳥朝梅柱」可說是廟中最重要的石柱雕刻。
也由於石雕比木雕要來得耗時精工,造成祖師廟的重建比一般廟宇要來得久及吃力。匠師、材料、產地、題材也是1990年之後重建計劃一波三折的原因。

來三峽,當然要買牛角
我們來金三峽牛角,老闆說康喜軒比較會網路行銷,他們的當地人比較會買,至於當地老店則是一間在市場內的小店,剛我查了資料,應該指著是「福美軒」吧!

取自他人文章:三峽最有名的店就是福美軒, 福美軒位於三峽信義街,一個不起眼的市場小巷裡,剛找到時我還不敢相信自己找到了,直到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潮我才相信,福美軒已經走過了50個年頭,從賣傳統糕餅跟麵包,走到現在成為牛角麵包的牛耳,店內的擺設沒有因此而改變,反而跟老闆所堅持的品質味道一樣,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接著要逛回去了(從北向南)

這時弟弟身體不舒服,頭痛

這時已經12點多了,先在街尾「月里嬤的店」吃午餐

弟弟身體不舒服,吃不下

只有我們三人吃

我叫了一碗「米粉湯」!跟我所想的都不一樣!!原來這叫米粉湯??

原本今天的行程還有「鶯歌陶瓷博物館」及「三義木雕博物館」,但因為弟弟身體不舒服,還有弟弟明天還有三天的大傳社活動(台中、台北),還是趕快帶弟弟去看醫生,讓他休息一下,才是上策,因此12:30離開三峽,就直接回家!

14:10來到清水服務區休息一下

古董賓士車

這三天一共開了782公里,沒有打破去年的紀錄!
去年這四天的台北、台中行,一共行駛了876.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