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20160202-1大稻埕

由於昨晚將車子停在蔣渭水紀念公園(雙蓮國小)前,07-08是禁止停車的,為避免被吊走,所以一早就拿著四平饅頭及咖啡去看守車子,在車上坐了快到8點都沒事,後來得知,現在是寒假期間,沒有小朋友上學,所以停在那不會影響交通,所以也不會有人來吊車!

小朋友們也很快就來到停車處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

吃完早餐,順便來認識一下台灣國父-蔣渭水

蔣渭水(1890年8月6日-1931年8月5日[註 1]),字雪谷,台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領袖[4]
蔣渭水一生有4項工作影響台灣歷史:1)創立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2)創立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3)創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4)創立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其中,1921年10月17日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發軔最早,立會明列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他一系列推展民眾文化提升之作為,包含發行文化會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設立文化書局、開辦各類知識講習會與夏季講習會等,不但成為19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之濫觴,更是20世紀臺灣「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先驅。
當時人稱「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實可稱為啟蒙臺灣文化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曾留下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藉此激勵臺灣人齊心。


在8:05離開此,前往下一站「大稻埕碼頭」

大稻埕碼頭內的厠所,上大號時可以將腳踏車停在裡面,以免被偷。

也讓小朋友知道,這地方可以停車,但當颱風來時,就要求民眾把車子開走,然後關上水門(這裡是5號水門)

之前有看到相關資料說,大稻埕碼頭旁的貴德街有一些老房子可以看,所以就走去貴德街看看

以下資料取自:http://blind.tpml.edu.tw/sp.asp?xdurl=superxd/PictorialContent.asp&icuitem=545466&mp=10
貴德街曾經執台灣經濟的牛耳。當時劉銘傳計畫將大稻埕闢為台灣首善商業區,邀富商林
維源和李春生投資興建新式洋樓店舖,於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闢建「建昌街」與「千
秋街」,今貴德街北段與南段,做為外國人居留區。舊照片仍可一窺整齊劃一的二層連棟洋
樓街屋,堪稱是台北第一條洋樓街。各國領事館、洋行、茶商漸聚集於此,河溝頭附近有荷
、法、英、德等國設立領事館,美國領事館建於建昌街渡船頭(今貴德街尾,民生西路末端
偏北處)。知名洋行如「怡和」、「德記」大約在光緒年間便在此處設立倉庫和辦公處。民
國十八年出生於淡水的鍾啟悟,八歲右隨父親搬到雙連,父親是李春生紀念教堂的首位牧師
,每逢星期日走半個鐘頭的路程到貴德街作禮拜。小時候他還留有英國國旗飄在天空上的印
象。

這時喜玲家也來到此了


聽說下面這房子是許添財的故居??


李春生紀念教堂

李春生,大稻埕名聲最為響亮的茶商,來自福建廈門貧苦人家,因茶葉發跡,財勢可與板
橋富賈林本源匹敵。當時外商和本地人若有摩擦糾紛,常借重他從中周旋,「番勢—李仔春
」稱號在大稻埕不脛而走。李春生曾協助劉銘傳完成許多現代化建設,例如台灣的第一條鐵
路、貴德街、六館街的闢建由於有他的金援而展開。李春生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原日據時郵
政支局改建李春生紀念教堂。



對面是「莊協發」

座落在台北市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口的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是台北市第一處以尋常百姓經營的雜貨店被指定的古蹟。經過一年多的整修,17日化身為「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重新開張。從小在這棟屋子裡長大的文史專家莊永明,文化局謝小韞局長、文建會李仁芳副主委、文資總處王壽來主任、民政局黃呂錦茹局長、大同區長謝正君都出席了這場盛會。馬英九總統也在開館前夕,致來賀電。

謝小韞局長致詞時表示,台北市有三百座古蹟建築,60%是公有,40%是私有,文化局近年來對於私有古蹟的補助,不論在硬體的工程修復或軟體的調查研究、教育推廣,都有很具體的成效。很開心看到昔日的「莊協發」商號在文化局與莊永明老師的共同努下,蛻變為令人期待的文史講亭。
謝局長讚譽莊永明老師深厚的文史涵養,對台灣總有著滿腔的熱忱及腳踏實地的行動力,史料收藏豐富的莊老師本身就是座博物館。
為傳承台灣文化,對台灣史料「無所不集」,從1970年代起筆耕四十餘年,迄今主編五十餘本書的莊永明,開館致詞時感性的表示,自己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出生成長在人文薈萃的大稻埕,有幸認識三、四十年代的文人,並得他們厚愛結為好友。才情洋溢的他,即興以對聯這麼形容自己:無黨無派為台灣寫真,任勞任怨為人民物語,橫批「活該如此」。

莊協發故事 有竹管的紅磚屋 見證大稻埕興衰
興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94年5月21日公告為市定古蹟,建築外觀乍看貌不驚人,但多瞧幾眼令人讚嘆,陽台、天井、難得一見的竹節式落水管,窗門板是可拆卸式木板牆的店鋪格局、為防水患加高的亭仔腳等,猶是原汁原味;「三角窗厝」面臨兩條路,房屋坐南朝北,也坐東朝西,擁有兩個不同的地址,樓下是西寧北路86巷16號,樓上則是貴德街53號。「有竹管的紅磚屋」是「千秋街店屋」街景不可或缺的特色建物。

文化局表示,貴德街在清朝時稱「千秋街」,日據時改稱「港町」,國府來台後才易名「貴德街」,三個不同政權,三個不同街名。台北建港讓大稻埕曾是台北的「世貿中心」,而貴德街是當年台北最早最繁榮的洋樓街。茶產業鼎盛時期有五、六十家茶行在此聚集,五大洋行與美、德等五國公使館皆設於此。位在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口的「莊協發」雜貨店,見證了茶香洋溢的歲月,也見證了大稻埕的繁華落盡,絕對是「歷史的觀景點」,它的「轉角」都是歷史、都是故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未來將在莊永明的規畫下繼續發光發熱。

首檔展覽:『一個大稻埕囝仔的文史生涯』  『一個大稻埕囝仔的文史生涯』特展,展期至12月31日,展場裡除了可以看到當年雜貨店裡的菸酒牌、營業許可證、老磅秤,老櫥窗外,莊永明多次獲得十大好書、金鼎獎肯定的五十多本著作在此一覽無遺,還可看到關於大稻埕「台灣第一」的珍貴史料,令人流連駐足。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未來將規劃講座,不僅回味台灣文史,品味世界文化,也將辦讀書會。系列活動訊息將定期公布在莊永明書坊的部落格http://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com/
莊協發講亭採10人以上預約參觀,洽詢電話:02-25560651,或至部落格留言預約。
.資訊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今天剛好有外國人來採訪?

裡面有一位熱心的大姐,跟我們介紹很多地方的景物與特色

大家搶著跟莊永明合照

莊老師的著作

我們原本要去台北橋下看一些文創,所以再走回迪化街,但實在太遠了,所以作罷繞回碼頭


接下來,無意間發現了「榮星幼兒園」,這也是大有來頭!

以下資料取自:http://blog.xuite.net/liangcw/blog/12149016-%E5%A4%A7%E7%A8%BB%E5%9F%95%E8%BE%9C%E5%AE%85

大稻埕沿淡水河碼頭一帶從清末光緒年間即開始出現不少洋樓,有的是洋行,有的是領事館,也有富商的豪邸。隱藏在台北市大稻埕市街的辜宅,是辜家發跡的地方之一。日治時期,辜家與日本政府關係十分友好,也因這層關係,取得官鹽、鴉片專賣權及運輸開發鹽田等獨占的權利,成為全台著名富商。
「大稻埕辜宅」建於1910年代,建築體分為前後兩棟,前棟為二層式洋樓,一樓做為官鹽經銷辦公場所,二樓做為住家之用,當地人稱「鹽館」;後棟是傳統式三樓瓦厝公媽廳。台灣光復後,鹽館辦公功能廢除,此建築恢復為辜家住宅,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曾居住於此。1963年拆除三樓瓦厝公媽廳及前院鹽倉、宿舍,只保留鹽館,此建築並改設立為榮星幼稚園,直到今日。
這座洋樓之設計模仿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建築正面採中央入口,左右對稱,前面設拱廊,外牆貼淺色面磚,女兒牆及拱廊上方以浮塑裝飾,內部的木造樓梯及天花板,採用優質檜木製成,壁爐以白色的花蓮大理石雕成,使用「愛奧尼克式」璧柱飾,柱身有凹槽,爐口為鑄鐵製品,橫楣上的「大」字標記,為辜顯榮所經營的大和洋行標記。




大稻埕碼頭的繁榮

大稻埕的範圍為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西臨淡水河,東至重慶北路,往北是大龍峒,往南經北城門進入城中區,出南門後到艋舺,而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的5號水門處,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碼頭的興起,也與大稻埕地區的發展相當有關,因為大稻埕緊鄰淡江,而稱大稻埕為稻江,1858年,清廷因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促成大稻埕往後濃郁的異國情調與繁華景象,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往後,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而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以便銷往自國;在外國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促使這裡的經濟發展開始繁榮興盛;更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前後,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更是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09:40離開碼頭,前往這次的重頭戲-平溪

沒有留言: